盐文化

  早在上古时期,人类就在今郁山发现了天然盐泉~飞水井,这是当时西南地区两处天然盐泉之一,并开始加温煎盐。盐为稀有之物,在人类从生食过渡到熟食的阶段特别需要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,食盐中含有14种人脑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,为人类从猿到人的催化剂。人是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,身上本来有盐。但人离开海水后,身上的盐份逐渐减少,因此需要补充。人在出汗以后,会感到全身无力,是因为盐分随着汗水排出了。盐因而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。但在西南地区,产量极少,更显其贵,所以,凡产食盐的地方,人口也向这里集中,经济也就繁荣起来了。


  盐的另一用途,是用来腌鱼,使之能够长期保存,是靠渔业为生的人们不可或缺的。新石器时代晚期,大溪墓葬中,发现过整条鱼骨,为盐腌鱼的证据〔1〕。


  彭水的郁山有“后灶”,为产盐地之一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:“西南有巴国。太皞生咸鸟,咸鸟生乘釐,乘釐生后照,后照是始为巴人。有国名流黄辛氏”。“后灶”,当为“后照”之讹,为巴人开发郁山盐业的遗迹。


  四川大学教授任乃强在《四川上古史新探》(234页)中说,咸鸟“可能是……运盐行销的商民”。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管维良进一步说,乘釐,为“管理运盐的人”;后灶为“管理盐灶的头领”〔2〕。清代学者郝懿行在“有国名流黄辛氏”句下,引《海内西经》“流黄鄷氏之国”,注云:“即鄷氏也”〔3〕。隋代,今丰都平都山下有“鄷民州” 〔4〕,当为把盐贩到那里的商人聚居地。“鄷”与“奉”通。北周保定四年(564)在郁山置奉州。龚滩也名凤(奉)滩。可见,奉(鄷),多指运盐或卖盐,但不能准确显示产盐之地。麟德三年(574),才把奉州改为黔州(当时已有“盐州”了)。


  在古代,哪个部落掌握了盐泉,就会强大起来。蚩尤因拥有盐池(即山西运城东南的解池,储量8400万吨)而称强〔5〕。


  早在春秋时代,盐就被军事家所重视。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,在其所著《管子》中说:“无盐则肿”、“守圉(御)之法,用盐独重”。


  《孟子》说: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也;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也。百亩之田,无夺其时,数口之家,可以无饥也。”在古代那种自給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,人们可以靠栽桑、养畜、种粮来基本满足生活需要,但是,食盐和金属农具,却要依赖商人,所以,凡产盐地的相邻地区,以贩运、销售食盐的商贾,就大发其财。


  唐代在五溪地区生活过的刘禹锡《贾客词·小引》说:“五方之贾,以财相雄,而盐贾尤炽。”


  盐税为国家财政的支柱。《旧唐书·食货志》,“天下之赋,盐利居半”。所以,从汉代起,各地的食盐,多由国家经营。对私自熬盐或贩盐的,多处以重刑。晋令规定:“凡民不得煮盐,犯者二年刑,主吏四年刑”〔6〕。北周时,禁止百姓开采井盐。唐代,乾元元年(758),一改隋代让百姓制盐,“一分入官,二分入百姓家”〔7〕的规定,由官方垄断食盐销售。但允许儿童贩卖少量的盐〔8〕,而且不征税。后周时,对盐的管制就更严了。广顺二年(952)规定:凡所贩私盐…五斤以上,并判决重杖一顿,处死。凡括鹻煎炼私盐者……所犯一斤以上,并判决重杖一顿,处死〔9〕。连百姓用含鹻的土自家炼盐,都被严禁了.
 

  注:〔1〕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考古学》(1986年版)85页。〔2〕《巫山盐泉与巴族兴衰》见《楚俗研究》第三集,203页。〔3〕《山海经笺疏·海内经》。〔4〕《中国县情大全·西南卷》319页。〔5〕《太平寰宇记·卷46》,解州为“蚩尤之封域,有盐池之利”。〔6〕《太平寰宇记》卷875,引《晋令》。〔7〕《汉唐地理书钞》引郎蔚之《隋州郡图经》。〔8〕元稹《估客乐》:“小儿贩盐卤,不入州县征”。《全唐诗》卷418)。〔9〕《五代会要·卷27》。


  因为盐价昂贵,百姓无力食用。韩愈《论变盐法事宜状》:“百姓贫家,食盐甚少,或有淡食,动经旬月”〔1〕。宋代,苏轼在杭州所写的《山村五绝》中,有“迩来三月食无盐”句〔2〕,可见,即使在海盐供应区,仍有淡食的百姓。


  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,盐就更为稀少,也更为金贵了。在五溪(雄、樠、酉、潕、辰,属黔中道),“蛮父母死,三年不吃盐”〔3〕“山瑶婚娶,盐为聘礼”〔4〕,“得盐则遗其族类各一撮,置手中舐之,以为美味”〔5〕,仡佬“得盐鱼以为珍味”〔6〕……清代,在施州(今恩施)游历的顾彩写道:“与人钱钞都抛却,交易惟求一撮盐”〔7〕。在酉水流域的平茶洞长官司(今属秀山),“沥苦蒿水代盐而鮓”〔8〕,盐“只有土司、富人才能食用,贫民甚至有终生不知其味者”〔9〕。


  因食盐引起的事端,史不绝书。有学者指出,黄帝与蚩尤的战争,其实是为了争夺盐池。


  记载,南齐时“沈攸之责賧(向少数民族征收人头税),伐荆州界内诸蛮,遂及五溪,禁断鱼盐(用来腌鱼的盐),群蛮怒,……”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民族叛乱〔10〕。


  宋人王存(1023~1101)的《元丰九域志·卷8》把郁山称为玉山,湘西苗族把盐叫“有”或“由”,郁和玉古音相同,都与盐的苗人读音相近,郁山即盐山。发源于湖北,流入沅江的酉水,即运盐济楚的水道。鄂西的盐水(清江)和郁江,都是郁盐外运的水路。周初的“以商贾立国”的庸(古音与“郁”或“由”相近)国(今湖北房山一带,与产盐的巫溪相邻),当为商人经营食盐而强大的国家。与郁山毗邻的黔江,在隋代曾设过庸州;今张家界市,原名大庸,都与贩运郁盐有关。


  汉代,郁山开凿盐井,汲卤熬盐。唐代,黔州的盐井有四十一口〔11〕,为盐井最多的朝代。后来,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,人口密度的增大,食盐者渐多,海盐、淮盐的内销,自贡盐、云阳盐的兴起,郁山盐的销售地区也相应缩小。尽管在抗日战争期间,郁盐供应川、鄂、湘、黔边区38县人民的食用,1981年产量曾达476吨,因含氟超标,1983年停产。

返回顶部 返回底部